摘要:社火是一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廣泛流行于中國的農業(yè)文化區(qū)。作為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慶城社火千百年來興盛不衰,不僅傳承了歷史文化傳統(tǒng),更富有古老的文化氣息,在其表演形式的背后,反映著慶城人民的倫理觀念和精神風貌,是人民群眾自我表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欣賞、自我娛樂的文化工具。慶城作為慶陽農耕文化的核心區(qū)域,社火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戲曲故事、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車亭子、跑驢等眾彩紛呈。民諺云:"莊稼漢樂,正月鬧社火",故社火也被稱為“鬧社火”或“耍社
社火是一種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廣泛流行于中國的農業(yè)文化區(qū)。作為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慶城社火千百年來興盛不衰,不僅傳承了歷史文化傳統(tǒng),更富有古老的文化氣息,在其表演形式的背后,反映著慶城人民的倫理觀念和精神風貌,是人民群眾自我表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欣賞、自我娛樂的文化工具。慶城作為慶陽農耕文化的核心區(qū)域,社火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戲曲故事、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車亭子、跑驢等眾彩紛呈。民諺云:"莊稼漢樂,正月鬧社火",故社火也被稱為“鬧社火”或“耍社火”。慶城社火多以村或“社”為單位進行表演,各村、社相互比賽,以壓倒對方為榮。“社火會”是社火的民間組織機構,舉辦社火時,村民們都以能裝扮社火人物為榮,希望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為此積極捐錢捐物,毫不吝惜。正月十五前后是耍社火的高峰期,人們熱情高漲,村鎮(zhèn)熱鬧非凡。
社火隊伍往往以“風婆娘”開路,這是跟“雨師”相應的“風姨”的形象,在神話里是興風降雨的神,其形狀類似彩旦,奇丑無比,耳垂吊著紅辣椒,一手搖扇,一手拿著寫有“風調雨順”的菱形膏藥旗子,用夸張、滑稽的大幅度動作扭來扭去,令人捧腹,表現(xiàn)了人們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和愿望。社火出發(fā)后,鼓車開道,喜響震天,隨后是威風凜凜的彩旗隊、浩浩蕩蕩的鑼鼓隊、喜氣洋洋的秧歌隊,里面穿插著旱船、舞獅、舞龍、跑驢等必不可少的項目。戲曲故事常在社火中占主角,過去以馬上表演為主,現(xiàn)在以彩車車亭子為主。“?;噬?rdquo;,表現(xiàn)關公的忠義;“打鎮(zhèn)臺”,講述英雄的末路;“拾玉鐲”展現(xiàn)少女的春情;“三娘教子”,宣揚人倫孝道。觀眾正看得如癡如醉時,震耳欲聾的鑼鼓隊又過來了,上百人排成不同的隊形,手中鐃鈸上下翻飛,敲響太平盛歌。
慶城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車隊、彩旗隊和秧歌等,大耍則名目繁多,難易俱全。無論小耍還是大耍都頗具古風,幾十面三角形狼牙邊的大旗,上書各個鄉(xiāng)村之名。敲上威風鑼鼓,鑼鼓手少則數(shù)十,多則上百。打鑼鼓有一定套數(shù),分老曲、新曲、緊三火等。老曲雄壯渾厚,新曲悠長明朗,緊三火緊張熱烈。雄旗獵獵,統(tǒng)炮轟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隊相逢時,講究禮讓。先到者閃到一邊。后來者先走,這明是禮讓,暗則挑戰(zhàn)和較量。鼓聲一時大震,都想以氣勢壓倒對方。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動作、語言、換花樣等,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吸引觀眾。
社火中的精華,是高難藝術芯子,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狀各異的拇指粗的鋼筋,約兩米高,用色紙在上面根據(jù)形態(tài)做出各種造型的東西,如棉花、果樹、紡車、布機,龍、虎等世間百物,然后按其內容把男女小孩(年齡一般4—5歲)裝扮成戲劇人物,站立頂端,少則 1人,多者10余人?;虿⒘?、或疊置、或橫臥、或倒立。有的雙臂擺動,像在行走,有的似蕩秋千,高懸在2丈虛空,場面以驚、險、巧、奇著稱。社火中的高蹺往往成群結隊而行。踩高蹺,慶城人叫“走柳木腿”。在《列子·說符》中對高蹺曾有過記載,民間還流傳著高蹺起源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以滑稽著稱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裝了一雙木腿,頓時“高大”了起來,弄得鄰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fā)揮把鄰國君臣挖苦了一頓,使得他們自討無趣、狼狽不堪。人們說踩高蹺的風俗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表演踩高蹺時,將制作的“木腿”緊縛在演員的腿上,腿兩邊都設計有踏腳的“踏板”,使演員的腿腳牢系“木腿”上,渾然一體,便于自由走動。“柳木腿”分“三尺腿”、“四尺腿”、“五尺腿”3種。技術精湛的人走高腿,技術拙劣的人走低腿。技術高超的表演者能自倒自起,跳墻跨凳。高蹺表演的內容多是戲劇人物造型,如《白蛇傳》、《火焰駒》、《回荊州》等,也有扮演丑角的,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如《柜中緣》中的小淘氣,《屠夫狀元》中的胡三,《三滴血》中的晉信書等,動作夸張,惹人發(fā)笑。踩高蹺演員的化妝比較粗糙、滑稽、荒誕,只要稍微形象一點,觀者能明白其中意思就行了。藝高膽大的,走起路來故意歪歪扭扭,顯得搖搖欲倒,讓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間忽然劈一個雙叉,坐在地上撒嬌,當別人去扶時,將身子一縱,突然又跳將起來,立刻引來觀眾一陣喝彩。跑旱船,也叫踩“旱船”、“蓮船”、“彩船”,是慶城秧歌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船體用木棍或竹棍結扎成型,用彩色綢緞或彩紙裝飾一新,還要插上彩花,在夜晚表演必須掛紅紗燈。船體象征水的部位,長約5到7尺,寬3尺左右。演員多是穿紅著綠的青年婦女,按表演者身材的高低,用白布或彩色布圍起來,但不能把演員腳露出來。把船體從演員身上套入,雙手扶住船的兩沿,由一名老艄公搖櫓,進行劃船表演。船時而微微劃動,徐徐前進仿佛船隨水漂流,時而左右搖蕩,大起大落,猶如船在搏擊風浪。獅子舞主要是看武士用繡球逗引獅子時的套路干凈利落的拳腳功夫。耍獅子在慶城歷史悠久,約有百余年的歷史。制作“獅子”時,先用竹子或木棍扎成骨架,用紙糊上,再讓畫工畫成“獅子”?,F(xiàn)在多是用購買來的現(xiàn)成的“獅子”道具,色彩、造型更為逼真。演出時,一頭“獅子”需要3個男青年演員來表演,一人手執(zhí)繡球引領,2人藏在“獅子”空腹中,必須配合默契。較常見的表演內容有“獅子滾繡球”、“勇士戲獅”、“群獅戲”、“獅子帶仔”等。龍燈舞,慶城人也叫“耍龍”、“耍龍燈”。據(jù)《春秋寒露》記載,它起源于漢代,經歷朝而不衰。龍的形象各有特色,“龍”長約數(shù)丈,分數(shù)節(jié),每節(jié)用撐竿撐起,由數(shù)名演員表演,隨鼓樂踩鼓點,擎撐桿自由舞動,急而高聳,忽而低下,上下滾翻,蜿蜒騰飛,甚是壯觀。類似跑旱船的活動還有“跑驢”,也是用竹、木制作成可愛的驢形,扮演趕驢的多半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哨子一吹,毛驢前呼后擁,打滾作揖好不熱鬧。秧歌原是陜北的一種娛樂活動,1941年間傳入原慶陽縣。當時的秧歌主要以反映“邊區(qū)大生產”為主要內容,演出的節(jié)目有《兄妹開荒》、《轉變二流子》等。1942年陜甘寧邊區(qū)出現(xiàn)了蓬蓬勃勃的群眾性“新秧歌運動”,創(chuàng)造出許多具有革命內容,形式樸實健康的新秧歌,被當時的邊區(qū)群眾稱為“斗爭秧歌”、“翻身秧歌”,充分反映了邊區(qū)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悅心情。慶城人把秧歌表演也稱扭秧歌,出時男女不限,參演的人越多越好。表演時男女演員身著彩裝手舞彩練,踏著十字節(jié)拍邊走邊扭,鑼鼓喧天,喜氣洋洋。地故事,慶城人也叫“跑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這種“故事”適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機關單位院子、街道、打麥場都可作為表演場地。地故事在內容上源于古典傳說,也有自編自演的創(chuàng)作節(jié)目。地故事的演出,由演員根據(jù)情節(jié),依次按不同的隊列出場表演,隊伍變化靈活,有分有合。演出過程要燈火通明、焰火助興。有時還將雜耍、武術融入其中。在一年的正月十五,一些鄉(xiāng)村還挑選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說幾句順口溜。例如,見男說男像“潘安”,見女說女賽“貂蟬”。在飯店酒店門前耍社火,就說:“你家酒菜十里香,好像天上玉瓊漿,過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難忘。”把眾人逗得捧腹大笑,開心至極。在此類“故事”中,常見的還有“害婆娘”(丑婆)和“蠻老漢”(丑漢),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這一對角色均由社火隊里性情活潑、幽默,有較強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害婆娘”手里拿著棒槌或苕帚,耳墜兩個大紅辣椒或大紅爆竹,臉蛋涂得紅紅的,嘴唇上涂著一層厚厚的口紅,嘴角點一顆大黑痣,戴一頭假發(fā)髻,發(fā)髻在腦勺后高高翹起,髻梢上插一枝花,上下顫悠,十分可笑。“蠻老漢”的臉畫得越“蠻”越好,手拿一桿長長的旱煙袋,時吸時停,頭戴一頂大小很不相宜的帽子。“害婆娘”和“蠻老漢”是一對“活寶”,兩人相互逗趣,時而互相追逐,時而故作哭笑,一顰一笑,都顯得十分幽默、滑稽。他們在“故事”隊伍中自由穿插,往來自如,隨意表演,使整場演出氣氛異?;钴S。慶城社火中的人物臉譜也很講究,體現(xiàn)著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臉譜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常常形容人的臉色的變化,比如說:嚇得煞白,臊得通紅,曬得漆黑,生病的人形容臉色蠟黃等等。常常畫紅臉,比如關羽,奸險狡詐之人如曹操,常畫白臉,而鐵面無私的包公形象則用黑臉來代表等等。如馬社火中,用桃子裝飾孫悟空的臉譜,在黃帝臉譜額上畫白云托日,表示功冠日月,在剛直的黑臉包公額上畫月牙,表示肝膽照日月。一般畫紅臉的關公代表正義和神的化身,在社火隊伍行進途中,或者去單位表演時,往往有人抱著體弱多病的小孩請求抹紅,即將關公臉譜上的紅色涂在孩子的額前,也稱過關。此時關公嘴里念念有詞“小小孩童來過關,能把疾病帶上天。長大若能把書念,保證是個文狀元。”過完關,家長就會喜滋滋地給關公呈上一個紅包,以謝神保祐之恩。雖然不乏迷信的成分,但無疑表達了鄉(xiāng)民們對神靈寄托的除病辟邪、保佑平安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最淳樸的理想。社火所到之處,無論是單位還是企業(yè)公司,家家戶戶鳴放鞭炮,恭敬迎送,俗稱接社火。并將糖點、煙酒放入收禮車中,關公最受尊敬,人們爭著給其身上披上大紅被面,名曰“披紅”。慶城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熱鬧紅火,它是綻放在農村文化藝術園地的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隨著時代的進步,社火這一文化娛樂活動的內容也必然會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它在弘揚先進文化、宣揚新生事物、激發(fā)人們情緒、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作為民間藝術形式的一種,作為文化藝術形態(tài),大家有理由重視和保護這些民俗文化,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更加輝煌。
編輯/趙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