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视频一区,国产女同网站,一级电影网站,天天在线视频色,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综合网站,六月丁香网站

向著幸福生活再出發(fā) ——甘肅省全力保障積石山受災群眾搬新居

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6.2級地震突如其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房屋以及部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受損。

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四堡子村集中安置點。(本版圖片攝影記者馮樂凱)

積石山縣劉集鄉(xiāng)干部入戶了解搬遷安置情況。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6.2級地震突如其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房屋以及部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受損。

地震發(fā)生后,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積石山受災群眾,十分關心災后恢復重建。今年9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特別強調要做好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民生為大、民生為要。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凝聚起重建家園的磅礴力量。

29159戶維修加固、10004戶原址重建、10015戶集中安置……廣大建設者和黨員干部櫛風沐雨、爭分奪秒,擼起袖子加油干,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災后重建任務,做細做實和諧搬遷入住服務保障,確保災區(qū)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10個月過去,曾經滿目瘡痍的積石山萬物日新,煥發(fā)蓬勃朝氣,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場和設施農業(yè)日光溫室鱗次櫛比,嶄新的住房拔地而起,受災群眾陸續(xù)遷進新居,滿懷信心和憧憬步入新生活……

新房子 新生活

柜子、桌子、碗具、茶葉……一大早,積石山縣大河家鎮(zhèn)四堡子村村民馬國杰就從活動板房中收拾了一車的家當,興沖沖地趕往新家。

“我家的房子在地震中震壞了,政府給我們新蓋了房子,條件非常好,一家人都滿意。”看著位于災后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的新家,馬國杰說。

馬國杰對新的生活其實早有籌備。還未正式入住,他就在新房院子的小菜地里移栽了以前舊院子的月季,撒了白菜、大蔥種子。如今,這些種子都已破土萌芽,再過些時日,馬國杰就能在新家吃上新鮮的蔬菜,明年就能看到月季花開滿庭院。

“四堡子村村民房屋在地震中受損嚴重,新建的集中安置點住宅有8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等不同戶型,可以安置400戶村民。目前房屋都已建設完畢,村民們開始搬遷入住。”四堡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周學義說。

“這面墻上,我自己設計了一組簡約風格的柜子,電視掛墻上,這個角落放冰箱……”領到鑰匙、認領新家后,23歲的胡林家鄉(xiāng)婁子灣村村民方炎紅和父母敲定了新家的裝修布局,然后著手實施。

方炎紅和父母在婁子灣村的房子在地震中倒塌,后被安置到距離縣城5公里的胡林家鄉(xiāng)朝陽社區(qū)。

走進方炎紅的新家,128平方米的房子,三室兩廳、南北通透,室內光線明亮。工人正在她家加緊施工,改造電線線路。“我請的裝修隊已經開始進場裝修,包工包料,11月中旬就能完工。”

年輕的方炎紅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期待。新家的大白墻上,標注了方炎紅定制家具的尺寸,畫上了她對新家的設想。

朝陽社區(qū)是災后重建的集中安置小區(qū)之一,建有樓房36棟82個單元1000套,安置了來自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65個村的900余戶居民。目前,社區(qū)住房主體已全部封頂,室內工程均已完成,達到搬遷入住條件1000戶,并開始陸續(xù)向搬遷群眾發(fā)放鑰匙。與此同時,社區(qū)配套建設的養(yǎng)老服務中心、衛(wèi)生服務中心也即將完工。

臨近中午,大河家鎮(zhèn)韓陜家村村民馬哈克木家炊煙裊裊,不時有飯菜香味從新建的廚房里飄來。馬哈克木和妻子馬索菲婭熱情地招呼記者在客廳落座。

“地震震倒了我們家?guī)组g房子,沒塌的房子墻壁也有裂縫。有了政府補貼,我家今年4月就開始動工,對有裂縫的房子進行了修復和加固,在倒塌的房子原址重建了3間房,8月建好后沒多久就住進來了。”馬哈克木說。

不同于集中安置,馬哈克木家屬于原址重建,如今,經過重建和驗收的新房子不僅修葺一新,而且堅固穩(wěn)當。

住房是民生之要。

地震中,積石山房屋受損達236709間。為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積石山縣把保障群眾住房安全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先后組織3輪次的群眾房屋安全等級鑒定,確定維修加固29159戶、原址重建10004戶、集中安置10015戶,建設集中安置點13個。其中,樓房安置點6個241棟8099套,平房安置點7個1916套。

同時,在各安置點還同步配套了學校、醫(yī)院、養(yǎng)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新建、改擴建供水、供熱、通信、道路等市政設施。

暖了身 更暖心

確保災區(qū)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是一項硬任務,要不折不扣完成,不能留一絲紕漏。

清晨,積石山縣吹麻灘鎮(zhèn)城南社區(qū)熱源廠項目現(xiàn)場機器轟鳴,工人正在安裝配電室、中控室設備,施工緊鑼密鼓進行。

作為項目工作專班成員,積石山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物業(yè)股股長張永輝大多數(shù)時間在建設現(xiàn)場督促施工進度。即使節(jié)假日期間,他依然堅守崗位。

“城南社區(qū)熱源廠項目總投資1.37億元,項目安裝58兆瓦循環(huán)流化床熱水鍋爐及其配套附屬系統(tǒng),一級供熱管網4.55公里,供熱總面積72.36萬平方米。”張永輝介紹,城南社區(qū)熱源廠輻射高關村集中安置點和棚戶區(qū)改造小區(qū)5100多戶居民,以及5所中小學幼兒園和3家醫(yī)院。

連日來,當?shù)卣晚椖拷ㄔO單位倒排工期、加快進度,做好設備安裝調試,加強施工質量和安全監(jiān)管,確保如期供暖。

張永輝說,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專班和建設單位密切配合,克服持續(xù)降雨帶來的重重困難,和時間賽跑,趕在供暖季到來前完成建設任務。

截至目前,城南社區(qū)熱源廠主體已基本完成。

“參與災后恢復重建責任重于泰山,施工安全和質量不能有半點馬虎。”中鐵二十一局城南社區(qū)熱源廠項目負責人閆明遠說:“施工現(xiàn)場200多人三班倒,24小時不停歇,只為早日完成供熱項目,保證按時為搬遷群眾供暖。”

一場秋雨一場寒,積石山縣氣溫下降,秋意日濃。在大河家鎮(zhèn)四堡子村陳尕萍家,陜西柯瑞達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兩名工作人員正在安裝空氣源熱泵熱風機,接線路、調設備,忙碌不已。

不久前,陳尕萍家完成了維修加固和部分房間的原址重建,聽說村里要實施北方地區(qū)清潔取暖“煤改電”項目,政府補貼力度大,她抓住機會,更換取暖設備,用上安全、干凈的熱風機,從此告別了過去“燒煤倒灰”的日子。

“熱風機跟空調一樣,用遙控機操控溫度。在11月至來年3月期間,‘煤改電’戶可享受電價優(yōu)惠政策,每度電僅需0.26元。”工作人員耐心地介紹機器使用方法、用電量、分時電價、運行補貼等知識與政策。

陳尕萍拿起遙控板,打開剛剛安裝好的熱風機。一兩分鐘后,熱風拂面而來,“最近陰雨天多,夜晚氣溫最低只有2攝氏度,以后可以用熱風機取暖了。”陳尕萍滿臉喜悅。

“煤改電”項目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一頭牽著群眾家庭的“溫度”,一頭連著大氣空氣質量。積石山縣農業(yè)農村局新農村建設股股長肖遠鵬說:“為了讓受災群眾能溫暖過冬,今年7月,我們根據(jù)群眾意愿,在大河家鎮(zhèn)、劉集鄉(xiāng)、胡林家鄉(xiāng)等受災較重的鄉(xiāng)鎮(zhèn)深入實施‘煤改電’項目,在群眾搬遷新居的同時,按照每家2臺的標準,為3000多戶安裝熱風機。”

樓房集中安置點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平房集中安置點部分群眾采用燒煤炭方式取暖,針對這部分群眾,當?shù)厝绾伪U洗蠹屹I到放心煤?

在大河家鎮(zhèn)康吊村集中安置點旁,大棚里亮黑的煤炭高高堆起。這是大河家鎮(zhèn)二級煤炭供應點,每年冬季臨近,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村民都到這里購買取暖用的煤炭。

“今年煤炭價格相對去年同期較低,我們早早著手準備儲存煤炭,10月初,從寧夏拉來了2000噸無煙煤炭。”供應點負責人王志盤告訴記者,當天賣了7噸煤,群眾對煤炭的品質很滿意。

與此同時,積石山縣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深入貧困戶家庭,詳細了解困難群眾過冬需求,積極籌措資金,購買煤炭1365噸,向群眾發(fā)放。

積石山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進祥說:“我們還推出電暖器等供暖設備以舊換新,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更新群眾取暖設備,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人心齊 泰山移

在震后的廢墟之上建起新家園,需要多長時間?

不到10個月,這是積石山的答案,也是積石山的速度。在重建中,各級政府狠抓安全、質量、進度“三個重點”,始終把安全擺在第一位,帶領建設者們重建新家園。

趙天鵬,是中鐵二十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積石山災后重建項目部的總工程師,3月來到積石山參與災后恢復重建,就再沒離開過?,F(xiàn)在,他和項目部成員正為朝陽社區(qū)的建設收尾奮戰(zhàn)。

“我們3月15日進場,保質保量完成了朝陽社區(qū)5棟樓的建設,目前這5棟樓152戶的鑰匙都已交付社區(qū),剩下的道路、給排水管道、照明設施等室外配套工程正在建設當中,10月底完工。”趙天鵬說。

集中安置點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建設初期,工地沒水沒電沒路,趙天鵬帶領項目部成員克服一切困難,24小時不間斷施工,僅用43天建成首棟樓。“早一天完成災后重建,受災的群眾就能早一天住進新房子,開始新生活。”趙天鵬的話擲地有聲。

趙天鵬和他的團隊是一支打過多次硬仗的隊伍。在此次支援積石山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他們在秋季開學前還完成了積石山縣第五中學的建設。

和趙天鵬一樣,來自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楊博,是大河家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兼大河家鎮(zhèn)自來水廠項目負責人,同樣奮戰(zhàn)在積石山的建設一線。

地震救援階段,楊博帶領團隊第一時間為災區(qū)疏通了20余條道路,參與搭建活動板房,完成了60余個臨時教學點的安置。救援結束后,楊博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大河家鎮(zhèn)自來水廠的建設當中。

大河家鎮(zhèn)自來水廠是大河家鎮(zhèn)一座新建的自來水廠,項目含12個單體,建筑面積為5440平方米,疏配水管線為8.1千米。“眼下,水廠所有主體結構和設備安裝都已全部完工,現(xiàn)在正在進行裝飾裝修、疏配水管線和室外工程建設,10月底全部完工。”楊博說。

據(jù)楊博介紹,大河家鎮(zhèn)自來水廠的建成,將為大河家鎮(zhèn)3200戶2.3萬人帶來安全飲用水,同時保障大河家鎮(zhèn)的工業(yè)用水。

“能夠為災區(qū)盡綿薄之力,幫助受災群眾盡早喝上健康安全的飲用水,我們很自豪。”楊博說。

為劉集鄉(xiāng)和大河家鎮(zhèn)2個鄉(xiāng)鎮(zhèn)14個村供水的積石山縣北部崔家峽供水工程維修加固提升項目,眼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

“原先為這些村子供水的舊水廠在地震中受損,供水受到影響。我們的項目建成后,可實現(xiàn)日供水量7000立方米、年供水量255.5萬立方米,能夠滿足鄉(xiāng)村居民點的用水需求。”項目安全負責人苗培基說。

該項目位于積石山縣北部山區(qū),雨多、雨期長,給施工帶來了一定影響,冒雨作業(yè)、加班作業(yè)是建設者的工作常態(tài)。

苗培基告訴記者:“我們通過調整作業(yè)時間,盡量克服雨季對施工的影響,確保高質量、按時完成項目,盡快保障村民用水。”

地震無情人有情。在災后恢復重建近10個月的時間里,積石山處處涌動著建設熱潮——

集中安置點工作專班常駐項目現(xiàn)場,掛圖作戰(zhàn)、倒排工期;

施工單位增派力量,日夜不停、輪班作業(yè),施工人員最多時近3萬人;

專業(yè)監(jiān)理隊伍全程跟班作業(yè),全過程把控質量、安全和進度;

……

一棟棟新房子拔地而起,一個個新家園生機勃勃,活力與希望在這里升騰。

既安居 又樂業(yè)

在大河家鎮(zhèn)陳家村集中安置點不遠處的山腳下,幾十座牛羊圈舍整齊排列,與田間金色莊稼構成一幅寧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畫卷。

走進陳家村千頭牛萬只羊良種繁育中心,一座座現(xiàn)代化標準圈舍次第鋪開,育肥間、消毒室、草料棚、拌料機等設施一應俱全。一旁辦公樓內的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全縣養(yǎng)殖龍頭企業(yè)、養(yǎng)殖場狀況,管理人員能隨時掌握牛羊圈舍、飼喂草料、打針防疫等現(xiàn)場情況。

“一個月前,我們從環(huán)縣拉來了500只懷孕的母羊,目前這些母羊開始陸續(xù)產崽,已經有70多只‘羊寶寶’誕生。”積石山縣畜牧發(fā)展中心主任馬清祥告訴記者,目前繁育中心正在精心挑選3500只基礎母羊和100頭西門塔爾基礎母牛,10月底將進行人工授精。

繁育中心項目占地196畝,牛舍羊舍25棟,總投資3659.9萬元,預計年均產值達到2500萬元以上。馬清祥說:“繁育中心最近賣了3000只育肥羊,向當年建成、當年見效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

積石山6.2級地震發(fā)生后,陳家村、四堡子村732戶群眾需要集中安置。

搬進新居,意味著開啟全新的生活方式。

為了帶動兩村搬遷群眾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當?shù)匾?guī)劃在陳家村安置點附近建設一座牛羊繁育中心,由此,陳家村千頭牛萬只羊良種繁育中心應運而生,繁育中心通過入股分紅、吸納就業(yè)、土地流轉等方式,讓受災群眾搬得舒心、就業(yè)放心。

來自陳家村的飼養(yǎng)員馬尕西木揮動掃帚,正在清掃羊舍。“喂羊、打理圈舍,不是什么重體力勞動,離家也近。”馬尕西木說。

繁育中心八成務工人員是受災群眾。“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完成了房屋維修加固,生活也恢復了正常。”馬尕西木不等不靠,修繕好房子,6月起來到繁育中心務工,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家門口開啟了新生活。

馬清祥介紹:“繁育中心不但提供就業(yè)崗位,每年還為732戶搬遷群眾每戶分紅1000元,以低于市場價格向當?shù)厝罕娞峁┝挤N母牛和母羊,借此提高群眾養(yǎng)殖積極性,降低養(yǎng)殖成本。”

在大河家鎮(zhèn)梅坡村、甘河灘村,劉集鄉(xiāng)劉集村,還建設了肉羊、肉牛標準化養(yǎng)殖場和飼草加工廠及配送中心。

“這些項目運營后,將帶動積石山縣飼草種植、物流配送、勞務承包等上下游相關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為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蓄勢賦能。”積石山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楊文房說。

為了幫助群眾就地就近就業(yè),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積石山縣全力推動富民產業(yè)發(fā)展,落實好“一圈一棚一股一貸一崗”聯(lián)農帶農扶持政策,加大產業(yè)扶持項目建設力度,大力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

在積石山縣災后農戶產業(yè)扶持項目韓陜家蔬菜大棚,一株株嫩綠的櫻桃番茄苗長勢喜人。工人正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為每株秧苗做植保、拉吊繩。

正在給秧苗拉吊繩的工人馬組力哈,是韓陜家村人。家里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損嚴重,拆除后進行了原址重建。“新建的房子比以前要更結實,住得更舒適。”馬組力哈對記者說。

馬組力哈和丈夫靠種地和養(yǎng)羊為生,聽說新建的大棚招工,她便到大棚里務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

栽苗、管護、采摘……馬組力哈此前沒有種植大棚的經驗,進入日光溫室后,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逐漸掌握了技巧,現(xiàn)在已經干得很熟練了。

“家里養(yǎng)了十幾只羊,年齡大了去外面打工不方便,現(xiàn)在能在家門口務工,賺錢和顧家兩不誤。”馬組力哈說,大棚種植蔬菜收益高,等攢些積蓄,我們家也搞大棚種植,把日子越過越好。

每座大棚都有自己的“主人”,大棚入口的標牌上清晰標明受災群眾信息。積石山縣農業(yè)農村局干部張印海說:“我們通過在安置點配套建設農業(yè)產業(yè)項目聯(lián)農帶農,144座大棚能帶動864戶受災群眾增收。同時,發(fā)揮示范效應,讓更多群眾投身到現(xiàn)代設施農業(yè),有穩(wěn)定可觀的收入。”

積石山縣加快設施農業(yè)產業(yè)升級,計劃3年新建高標準現(xiàn)代設施農業(yè)日光溫室500座、鋼架大棚500座。目前,大河家鎮(zhèn)韓陜家村、梅坡村、關家川鄉(xiāng)何家村3個集中安置點的283座日光溫室基本完工,種植了西葫蘆、黃瓜、甜瓜、西瓜等果蔬。

黨旗飄 映初心

“地震后,地上裂開了一個大口子,不能再住人了,大家趕緊搬吧。”自劉集鄉(xiāng)陽洼村實施生態(tài)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以來,二社社長馬達吾德語重心長地給社員們做動員工作。

馬達吾德是一名有著11年黨齡的黨員,也是村里有口皆碑的熱心腸,誰家有事都會叫他,而他也總是樂此不疲。地震發(fā)生后,他帶領村民開展自救,徒手刨出數(shù)名被困村民,還開著自己的微貨車,從鄉(xiāng)政府到村子之間來回拉運救援物資。

“有事就叫我、找我!”這是馬達吾德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馬達吾德的擔當和奉獻,村民都看在眼里。今年,大家一致推選他為二社社長。

陽洼村位于山區(qū),地勢較高,村子在地震中受損嚴重,被列入地質災害隱患點,需要整村搬遷。

“動員群眾搬遷的工作比地震救援的難度還要大。”馬達吾德坦言。

村民故土難離,馬達吾德就耐心做工作、細致講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帶頭并動員自家親戚簽訂集中安置協(xié)議。

搬!從自己所在的二社到一社、三社、四社,最后到全村,在馬達吾德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同意整村搬遷。

在劉集、在陽洼,劉集鄉(xiāng)鄉(xiāng)長馬競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

初見馬競,她一頭短發(fā),干練利落、熱情開朗,“地震救援那會兒,我每天都是蓬頭垢面的,沒時間拾掇,成天想的就是趕緊救人、趕緊安置群眾?,F(xiàn)在有時間就收拾一下,提一提精氣神,展示咱們的精神面貌。”馬競笑著說。

馬競與記者聊起來語氣輕松,但地震以來的工作卻并不輕松,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更是沒有一絲松懈。

劉集鄉(xiāng)是全縣受災最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地震發(fā)生當晚,馬競連夜趕到單位,組織全鄉(xiāng)8個村黨支部成立由黨員干部、青年志愿者組成的應急救援小分隊,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最大程度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摸排災情、調度人員、發(fā)放物資、轉移傷員……馬競沖鋒在前連軸轉,在全鄉(xiāng)各個村社奔波,查看受災群眾生活情況,為受災群眾發(fā)放生活物資、協(xié)調搭建活動板房,保障受災群眾有衣穿、有飯吃,不受凍、不挨餓。

地震救援轉入災后恢復重建,難題更多,馬競馬不停蹄投身其中。

為了幫助陽洼村的278戶群眾搬遷到集中安置點,馬競深入基層、扎根村中,蹲點月余、耐心溝通,進村入戶了解村民家庭人口、上學就業(yè)、安置意愿等情況,摸清難點,帶領群眾到集中安置點實地了解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規(guī)劃和后續(xù)產業(yè)配套等情況,和群眾一起細算教育賬、醫(yī)療賬、收入賬、發(fā)展賬,用心用情用力動員群眾積極主動向集中安置點搬遷。

截至目前,劉集鄉(xiāng)村民群眾住房原址重建和維修加固都已完成,集中安置1275戶,已完成協(xié)議簽訂1237戶,領到鑰匙的村民陸續(xù)搬遷入住。

“馬鄉(xiāng)長,我家馬上搬完了,歡迎你來我們新家吃飯!”

“好,一定!”

在地震考驗面前,馬競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一致贊譽。前不久,她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在積石山災后恢復重建的主戰(zhàn)場,在服務災區(qū)群眾的最前沿,還有一大批像馬競、馬達吾德這樣的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真抓實干,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從一張藍圖到全景綻放,從滿懷期待到終成現(xiàn)實,積石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故事仍在續(xù)寫,一定能夠建設好群眾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美好新家園。(記者沈麗莉 王虎 彭雯)

編輯/趙俊陽
未標明由印象慶陽網(www.thefrenchpixie.com)原創(chuàng)的文章,均為公益轉載或由網民自行上傳發(fā)布。網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觀點,請大家自行判斷閱讀。文章內容包括圖片、音視頻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站刪除。感謝理解,致敬原創(chuàng)!站務郵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