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7萬件實物、34.5萬件數(shù)字化資料、上百萬分鐘音視頻……500余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歷程濃縮于此。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qū)的這座特殊博物館,閃耀著共和國科學家的璀璨星光。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
新華社記者 溫競?cè)A
一座以科學家為名的博物館,構筑起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
14.7萬件實物、34.5萬件數(shù)字化資料、上百萬分鐘音視頻……500余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歷程濃縮于此。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qū)的這座特殊博物館,閃耀著共和國科學家的璀璨星光。
博物館內(nèi)的藏品,主要依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十余年的收集積累。行走在展館內(nèi),目之所至,一封封書信,一頁頁手稿,一件件證章,靜靜訴說著科學家們的堅守與奉獻。
這是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
一張陳舊的普渡大學坐標紙,上面精心繪制著五星紅旗的圖樣。這是1949年10月,正在美國留學的洪朝生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懷著激動的心情所繪。1952年,洪朝生毅然歸國,后來成為我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
超聲學家應崇福在回國途中給美國導師去信,深情寫道:“那個名為中國的國家是我的祖國”;海歸戰(zhàn)略科學家黃大年在入黨志愿書上寫下誓言:“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為中華之崛起、為民族之復興,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拳拳之心,印刻在穿越時空的墨跡中。
這是求真務實的嚴謹學風——
一張展柜內(nèi),整齊排列的小盒子里分裝著不同的黃土樣本;旁邊,幾本攤開的野外考察筆記上,是地方景觀手繪和地質(zhì)情況記錄。而這樣的考察筆記竟足有300多本。
這些樣本和筆記都來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他扎根黃土研究60余年,為科研涉險灘、登峭壁、踏極地。正是這樣的執(zhí)著求真,讓他帶領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手稿、打字機、計算尺……一件件實物資料,記錄著科學家最普通不過的科研工作,也勾勒出共和國科技發(fā)展的非凡歷程。
這是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
展墻上,一張舊報紙記錄下那激動人心的時刻:1965年9月,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從1958年12月我國提出并確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項目開始,三個單位聯(lián)合研究,數(shù)百位人員參與,歷時近7年,證明了中國人能夠攀登世界科研高峰。
中國“芯”研發(fā)、干細胞研究、量子反?;魻栃?hellip;…一項項展陳彰顯出新征程上科研人員緊盯世界科技前沿,產(chǎn)生的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成果。
一部科學史,也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特意來到現(xiàn)場,見證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的重要時刻:“博物館為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提供了鮮活、豐富的素材,為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華羅庚、周培源、錢三強……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激勵著9000多萬科技工作者擔起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接力精神火炬,勇攀科技高峰。
編輯/趙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