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忽然想起大文豪蘇東坡的一句話“人生識字憂患始”,原來一直以為這是一句消極的話,是勸人們不要讀書,得過且過。雖然我對蘇東坡曠朗無塵的人格非常佩服,但因這句話曾讓我對他的好感打過折扣。既然讀書不好,你為什么讀的那么出色呢?你不僅書讀的出色,還寫出了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更是讓人肅然起敬。今天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人識字以后,對周圍的事物就不會無動于衷,憂愁苦難也就隨之產生了。這樣一來,我還真是冤枉了這位蘇夫子!
忽然想起大文豪蘇東坡的一句話“人生識字憂患始”,原來一直以為這是一句消極的話,是勸人們不要讀書,得過且過。雖然我對蘇東坡曠朗無塵的人格非常佩服,但因這句話曾讓我對他的好感打過折扣。既然讀書不好,你為什么讀的那么出色呢?你不僅書讀的出色,還寫出了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更是讓人肅然起敬。今天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人識字以后,對周圍的事物就不會無動于衷,憂愁苦難也就隨之產生了。這樣一來,我還真是冤枉了這位蘇夫子!
人要識字,就不可避免要去閱讀,大概自從出現了人類,就出現了閱讀的習慣。從閱讀符號、文字、典籍,到觀察天象、拜師學藝等等,都離不開閱讀。尤其是當今社會,不閱讀的人幾乎不存在,閱讀報刊雜志、電子書籍、科普文章、上級文件,硬性要求的、隨性前往的,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躲藏。就是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家長也在“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觀念支配下,除了正常上學,還要給他們報班、請家教,搞的孩子們愈發(fā)厭倦讀書,所以國家才予以政策限制。
說起來,我們那個時代雖然貧困,但孩子們仍然是快樂的。對他們的閱讀幾乎沒有要求,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放學回家還要幫忙干家務,家長壓根就想不起什么叫閱讀。我那個時代,閱讀幾乎成了奢侈,一兩個月能有一本小人書看就不錯了,而且那個時候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是閱讀,充其量就是看熱鬧。
可是,就是這種無意識的看熱鬧,也還是有作用的??赐晷∪藭?,和同伴們爭論,往往憑主觀臆斷,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爭得面紅耳赤。無論爭論的結果如何,我們都無一例外地對好人敬佩,對壞人憎恨,朦朧中讓自己有了是非觀。
中學畢業(yè),沒有考上大學,那個暑假充滿了苦悶,看書消愁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哥哥曾經在部隊服役六年,看到我郁悶,就把他在部隊期間抄下的大量筆記拿給我看。這些抄錄內容很豐富,有歷史、名勝、文學等,還有幾大本是近代歷史。有一本日記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個叫周舉新的湖北戰(zhàn)友分別時送給他的,扉頁是用毛筆寫的一首詞牌為《滿江紅》的惜別詞,里面有“相處深情存萬古,別后情趣互不失”的句子,我不禁想,部隊里還有這等人才??!聯想到唐代高適、岑參、元稹、王昌齡等邊塞詩人,他們枕戈待旦、橫槊賦詩、邊塞萬里、四方云動,何其快樂!我一下子對軍營產生了興趣,想去當兵。然而哥哥說:“當兵要求體格強健、雷厲風行,像你這種弱不禁風又慢騰騰的樣子,還是算了吧!”我想也是,只好去復讀,僥幸功沒枉費,畢業(yè)后進了警營,從橄欖綠到藏青藍,也算是彌補了當初從軍夢破滅的遺憾。
那個暑假的閱讀是豐富的,但最讓我震撼的還是這些抄本里面有一個名叫潘曉的女青年寫給《中國青年》雜志的兩封信。第一封信標題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開篇便讓人心里一驚。潘曉說:自己是一個23歲的女青年,應該說生活才剛剛開始,可反顧她走過的路,是一段由紫紅到灰白的歷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絕望的歷程、一段思想的長河起于無私的源頭而最終以自我為歸宿的歷程。作者敘述了自己從小由于閱讀了雷鋒、王杰、歐陽海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以及東歐、北美等大量的文學名著,立志要成為“祖國最有用的人”。但是在經歷了上山下鄉(xiāng)、進城招工后,看到許多人為幾毛錢撕破了臉、為幾個公分罵碎了街等與理想格格不入的事后,她產生了深深的苦悶。盡管彷徨,她還是堅持認為,作為一個女青年,即是理想破滅了,她仍然相信愛情,堅信“一個女人只有在愛情里才能獲得生命的支持力”。于是,經過觀察,她全身心的愛上了一個“落難”的干部子弟,微薄的工資幾乎都用在他身上,沒想到這個干部子弟翻身后從此就不再理她,這成了壓垮她身心的最后一棵稻草,她覺得人似乎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就像太陽發(fā)光,首先是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至于照耀萬物,不過是它派生的一種義務。于是經過幾個月的輾轉反側,就給《中國青年》雜志寫了那封信。
潘曉是文學青年,又有社會視野,那封信發(fā)出后,《中國青年》及時刊登,也許是它觸動了那個階段人們敏感的神經,連潘曉自己也沒想到,它一下子在全國引起共鳴,短期內形成了一股“潘曉熱”。當時沒有網絡,大量的紙質媒體都刊登了這封信,進而展開了關于“人生意義”的大討論,輿論一邊倒的支持她、聲援她,這些熱心讀者中有邊遠山區(qū)的年輕人、十六歲的小囚犯……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呼喚使潘曉感到溫暖,她一下子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很快給《中國青年》雜志寫了第二封信信,稱自己“踢開一塊擋路的石頭,不是為了永遠回味那石頭的份量”,因為全國青年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自己“已經獲得了生命的原動力!”這些閱讀,讓我在那個失意的夏天得到了許多安慰和鼓勵。由此我想,有益的閱讀不僅能增加生活的樂趣,也能引起人對社會人生、前途命運的思考。
進了大學,閱讀的范圍寬得多了,讀書館有很多書籍可以借閱,讓我看到了更加遼遠的天空。除了課本、文學外,哲學也成了我喜歡的內容。其中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讓我至今都覺得受益匪淺,這部著作分為三個部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論講的是世界的本源,告訴人們世界是物質的,不是意識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fā)展的,不是孤立靜止、一塵不變的。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的三個基本特征,就是毛主席光輝著作《論持久戰(zhàn)》的理論基礎;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升華的,離開實踐的認識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牛頓在科學研究上少年老成,但到了晚年卻不那么自信。即使已經取得了“三大力學定律”的驕人成就,但他卻花了近20年時間研究神學,結果一無所獲。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之上,才成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唯一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表明,人不僅要閱讀書本知識,更要閱讀社會實踐這本大書,只有把兩者有益結合起來,才能增長才干。
進了社會,雖然本職工作繁忙,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名著幾乎成了奢望,但是新聞聯播、報刊雜志、精美散文等還是必不可少。雖然大多屬于快餐化的消遣,但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也使我的內心逐漸趨于平靜、安穩(wěn)。讀過的書、做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作了生活中豐盈的內容。天上云卷云舒、林間花開花落、好鳥枝頭朋友、綠葉翻飛文章。那些睿智的思想、豐美的情感、動人的故事都會在平凡的歲月里閃耀出生命的火花!
一個人通過閱讀增長了知識,通過實踐增長才干,如何服務社會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問題?!度龂萘x》里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一節(jié)很值得思考。當張昭一班大儒自我標榜,取笑諸葛亮不能著書立說,沒有自家經典時,諸葛亮回答說:儒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君子之儒,忠貞愛國,為國家盡忠,為生民造福。小人之儒,只能皓首窮經、青春作賦,如西漢辭賦家楊雄,筆下雖有千言,但遇到困難,卻胸中實無一策,這種大儒只能為天下恥笑,難怪古人說“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千萬貫身家莫如積德,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積德就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增強生命動能。讀書才能開闊眼界、增長才干,然后再去做些對國家和民族有益的事,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格局風云變幻,好多的不確定性也許會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但是,通過閱讀去剝離萬象、去偽存真也許仍不失是一條有效途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閱讀從中受益。
編輯/趙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