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慶陽南佐遺址不僅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實證,同時開啟了古典“紫禁城”式的建筑源頭,其時光跨越5000余年,它是如何傳承至明清時代?如果順著南佐白馬天神廟黃帝族的發(fā)展足跡,便能找到一條長長地歷史傳承鏈條。
慶陽南佐遺址不僅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實證,同時開啟了古典“紫禁城”式的建筑源頭,其時光跨越5000余年,它是如何傳承至明清時代?如果順著南佐白馬天神廟黃帝族的發(fā)展足跡,便能找到一條長長地歷史傳承鏈條。
北京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李史峰編纂的《中國通史》載:周人活動在“禹績”之地,“夏和周是西土先后相承之族”。《山海經(jīng)》明確指出,大禹的祖先出自黃帝后裔的白馬族,這就把夏人的后裔和周人的祖先活動區(qū)域連在一起,定位于南佐遺址所在地的慶陽境內(nèi)。大禹治水的“禹績”之地,紀(jì)錄了中國歷史濃墨重彩的一頁。
大禹治水的故事遍及黃淮流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關(guān)于大禹故里有黃河說、淮河說,也有長江流域的北川說。憑什么說慶陽就是大禹的故里呢?
大禹父子三代首先記載于《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這就說明大禹故鄉(xiāng)在西部?!盾髯?bull;大略》記載:“禹學(xué)于西王母國”?!妒酚?bull;六國年表》載:“禹興于西羌。”《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這些古典籍中,均反映出大禹故鄉(xiāng)在西羌西王母之地的隴東黃土高原。慶陽市盤克鎮(zhèn)北極坡九尾溝禹王洞民俗傳承遺址,與古史傳說中的大禹文化相一致。
大禹故鄉(xiāng)在慶陽,不僅有典籍記載,同時有遍及陜甘與隴南一帶的白馬地名遺存。這些古老地名一是白馬民族的聚居地,二是白馬帝或者白馬天神廟的文化遺址。
《山海經(jīng)》明確記載,“白馬”是第三代軒轅氏,是黃帝族的祖先。大禹祖上的白馬族應(yīng)是黃帝祖先白馬族的分支。從第三代軒轅氏白馬到大禹千余年間,禹父白馬鯀是唯一留下名號的白馬部落首領(lǐng)。
屈原楚辭《九歌》中“九仙”人物,“河伯”原型就是大禹父親治水的白馬鯀,“山鬼”原型是大禹妻子、夏啟之母女嬌。因為女嬌未被帝王賜封,而稱之“山鬼”。慶陽先民尊女嬌為“山圣母”,寧縣金村鄉(xiāng)九曲村有女嬌山圣母廟,有女嬌陵墓,當(dāng)?shù)厝私?ldquo;冢子峁”。冢子峁有出土新石器晚期的“陶鬲”,其黃土斷層處有古人類遺留的灰層。傳說大禹新婚第四天就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其妻女嬌因生子難產(chǎn)而亡,所以他的兒子夏啟從小就在舅族寧縣九曲長大。
夏啟成為夏王朝的開國天子后,曾三次回到慶陽子午嶺西麓的寧縣九曲舅族,用“九韶”“九辯”之樂祭奠亡母。《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大樂之野”記載了夏啟天庭取樂舞這一故事。華胥氏、伏羲、有蟜氏始于橋山東西,所以子午嶺稱之“天庭”當(dāng)之無愧。
子午嶺古名稱“午云寨”,即《山海經(jīng)》中的“大運山”,其文稱夏啟三赴天庭做客,取回了天庭樂舞?;蛟S是夏啟回到慶陽,見到了故鄉(xiāng)人春節(jié)祭祀天地活動中手舞足蹈的秧歌社火,移植到了夏朝王宮,作為宮廷樂舞。
以上典籍記載,可知慶陽東部寧縣金村鄉(xiāng)“九曲”地名,是屈原楚辭《九歌》的演變。寧縣九峴鄉(xiāng)地名,本是《九歌》中“九仙”人物的故事傳承。大禹出生地寧縣盤克鎮(zhèn)“九尾溝”有禹王洞地名傳承。這就是大禹“九尾白狐結(jié)姻緣”的典故傳說之地。由此可知子午嶺西麓的“九曲”“九仙”“九尾溝”地名均來自大禹治水的故事。
《山海經(jīng)》把弇茲氏、大鵹華胥氏、黃帝軒轅臺、西王母、白馬族、大禹、夏啟與周祖“后稷之葬”記錄在同一地域,這些文化在慶陽全部得到印證。
龍鳳文化始于慶陽,龍鳳即華夏。“鳳”始于華池華胥氏,發(fā)展于慶陽“鳳城”,傳承于周祖,源于母系氏族時代弇茲氏鵹鳥圖騰文化根脈。“龍”始于寧縣盤克臥龍臺伏羲氏的龍首蛇身,代表父系社會從慶陽起始,發(fā)展于中華祖龍盤瓠氏后裔真武祖師,傳承于大禹九龍文化源頭“龍池”之地。華胥氏部落標(biāo)志“華表”,在封建社會被視為華夏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傳承。大禹設(shè)計的天子龍旗幟,一直傳承至清末。“華夏子民”“龍的傳人”是慶陽人的驕傲。
慶陽市的古寧州留下了大禹與龍、與九同根共生的諸多史話。據(jù)說,大禹的九宮秘訣,共9行9列81字,稱為“九九歸一”。九與龍是夏王朝的至尊文化符號,九又是個虛數(shù),被夏王朝視為貴數(shù),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文化在慶陽的傳承,可謂歷史悠久。從黃帝都城南佐遺址的九臺之基,到大禹鑄九鼎都是九文化的根脈。慶陽九文化與龍文化主要集中在寧縣東部與正寧一帶,是華夏文化的鮮明符號。寧州很早之前就留下了九仙、九曲、九龍河、九龍川、九龍灣、九尾溝、九連山、九宮山、九條梁、九園子等這些“重九”的玄妙地名。
據(jù)說大禹成為九五之尊的天子后,把跟隨共工氏、白馬鯀治水的部落英雄,賜封為僅次于天子——似龍非龍的龍九子。把這些英雄部落崇拜的圖騰,分別置于香爐、鐘鈕、屋頂、門環(huán),刻于碑石、劍柄等處,以鎮(zhèn)邪惡,并讓后人永遠(yuǎn)銘記他們的功勛。因此,古寧州便有了這條九龍河。
慶陽是龍興之地,寧州城地處三河匯流之地,其三條河流都有龍的故事,馬蓮河有周懶王斬龍脈,還有出土的環(huán)江翼龍;北極河(今城北河)有臥龍臺;九龍河源頭叫“龍池”。這些古老地名隱含著極深的易理文化,由此折射出上古慶陽深邃的文化底蘊。(未完待續(xù))
撰稿:竇彥禮
編輯/趙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