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慶陽,黏面就是其中之一,黏面是由古老的糧食作物糜子制作而成,是當(dāng)?shù)厝藨浛嗨继鸬拿牢?,也是逢年過節(jié)必吃的一道“佳肴”。因其黏、甜、香而得名,慶陽人也習(xí)慣叫冉面、冉面糕。
在慶陽,黏面就是其中之一,黏面是由古老的糧食作物糜子制作而成,是當(dāng)?shù)厝藨浛嗨继鸬拿牢?,也是逢年過節(jié)必吃的一道“佳肴”。因其黏、甜、香而得名,慶陽人也習(xí)慣叫冉面、冉面糕。
做黏面整個過程是比較費時費力的,首先,需要將收拾干凈的糜子帶到磨坊“變身”黃米,再將黃米磨成面,也就是糜子面,這時候面的色澤呈微黃,第一步才算完成。
接下來,再將適量的糜子面平鋪在蒸籠內(nèi),上鍋蒸熟,出鍋待冷后加入等量的生糜子面,還有少量的麥子面,反復(fù)攪和成團,蓋上盆,等待發(fā)酵。幾個小時后,再把發(fā)好的面團搓成粗長條,抹層清油,放入蒸籠里,持續(xù)慢火蒸一晚上,這時候,要非常注意火候,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zhàn)っ娴目诟小?/p>
能把握這個力道的往往只有母親一人,她總能在愜意舒服的夜晚醒的恰到好處,火候也把握的恰如其分。
清早,鑒定可以出鍋的唯一標(biāo)準就是母親揭開鍋蓋,會有甜味撲鼻而來,輕輕嘗一口面,正常情況下就會喊一句:“哎呀,甜的很!” 這就預(yù)示黏面完成了初加工。
要想真正吃到嘴里,還有個步驟——“炸”。把黏面切成約莫五毫米厚的片,逐個放入燒開的油鍋中,這是一個手藝活,黏面進入油鍋后不聽使喚,在油鍋里玩游戲似的東躲西藏,為了制服它,左手拿把笊籬,右手拿雙筷子,右手提起的同時,趕緊將其放入笊籬里面,等油空干了就放到盤子里。
這時,香味四處彌漫。熱乎乎的黏面外焦內(nèi)嫩,出鍋撒上白糖或是淋上蜂蜜,才算大功告成。
漫長的等待在這一刻尤為值得,那種酥軟、香甜的味道在嘴里久久不散,每當(dāng)這種粘粘的、甜甜的味道飄起的時候,好像都在預(yù)示著年到了,該過年了!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這樣一份家鄉(xiāng)的美食已然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寄托。與品嘗小吃獲得的飽腹感相比,唇齒之間彌留的歷史和童年的回憶更讓人回味無窮。